我不會掩飾自己是九華學生。這是值得自豪的事。所以最近的減收問題,也不免關心。
最令我震驚的是,執教多年的林老師,因多次向校方反對政策無效,意興闌珊,決定辭職。於是我在Facebook寫了一文,叫《對減班的十萬個為甚麼》:
*
剛才我看林師的Facebook,有人這樣「安慰」他:
呢D事你都控制唔到……你地點樣不滿結果都一樣……是內定,你又何須氣憤傷身呢?
不知是否因為林師是我中學中國語文的其中一位啟蒙,還是別的原故,這無法不令我立即想起中五的一課〈曹劌論戰〉--
十年春,齊師伐我,公將戰。曹劌請見,其鄉人曰:「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 」
語氣一模一樣。「既然是他們自己圍威喂,你又何必再插手理會呢?」但是曹劌就是因為這樣一句消極的質疑,才一語道出了以下千古傳頒的名句:
劌曰:「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。」
這個鄙,原意是指那些人目光短淺,所以才「未能遠謀」。不過要解成其他意思,例如卑鄙之餘此類,或許也無傷大雅,悉隨尊便。
在上位者,能真正虛心納諫,反覆再權衡得失利害的,還有多少呢?當時,魯莊公不介意曹一介草民,還「與之乘」,這種人恐怕在當今社會,已經幾乎絕種。好一點的只會充耳不聞,更壞的甚至堵塞言路,可能曹劌還未開口說話,已經呼喝左右,把他推出去斬首了。所以真正的知識份子,雖然都標榜除了知識上有所修為外,更應在關節眼上,為仗義執言,為真理發聲;但古今中外,因為上述種種,更多人最後都噤若寒蟬,或樂於充當鴕鳥,享受頭埋沙中那種麻木不仁的樂趣。林師的敢言,對其教學理念的執著,即使多年也絲毫未變,實在令晚生深深感動,不勝欽佩。
從縮班事件,我沒有仔細分析整件事的來龍去脈,但是現在結果公佈,身為舊生的我仍真的如標題一樣,有著十萬個為甚麼,覺得疑團重重。也許我太膚淺,單從經濟學角度去簡單切入這件事:要提升教育質素,上策當然是開源,最根本的辦法自然是增加資源,多請教師,實行小班教學,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比例(假設這真能令學生有所裨益),少收學生,似乎只會在財政緊絀之時,才不能不施行的下策。那麼,難道是,兩華最近幾次大型的籌款遠遠不夠嗎?還是實施小班教學又得兼容大量學生,真的比想像中困難?在下愚昧,真的要講句乞道其詳!
以前我中一的時候,一個課室,裝43人。很多桌椅破爛不堪,大家也不以為苦,學習的,喪玩的,兼而有之的,河水不犯井水。那時還沒有偌大的新教學大樓。現在環境應該比之前好,不論財政上、物質上,應該也可以滿足需求,即使真的還不夠,我相信師兄們一定有心有力,再襄義舉。萬事俱備,還缺甚麼東風?當Budget Constraint 可以一直往外推的時候,還有甚麼其他因素,令小班教學不能有效執行之餘,還要減收學生?更教人一頭霧水的是,在窩打老道56號的九龍華仁書院,仍坐擁何文田油麻地之間的一大塊靚地,單是估值已經不菲,而且校內設施冠絕全港中學,現在的做法卻竟如此缺乏說服力,豈不為天下人所恥笑,大而無當?
又,如果雙方既如各大報章所提及,並無共識,又何須將政令急急執行?既然那麼多的舊生關注事件,反對構思,為甚麼不能再認真考慮,看看是否還有其他方法?九龍華仁書院,曾是個響噹噹的名字。除了奉行耶穌會教育多年,追求的是有教無類的理想,我們更引以為豪的價值觀,雖然來來去去,有點老掉牙,但都是最重要的幾個:多元思考、自由、民主。學業成績不是最重要,最重要的是學成以後,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能為社會作出貢獻,be a man for others。縮班與之背道而馳,校方既要強自執行,必須合情合理,能夠痛陳利害,否則如何說服大家?
夜深,只能寫短短幾句,我的話暫此為止。另一位曾教導過我的中文老師曾這樣訓詁:「義者,宜也。」甚麼是適宜的事?愛九華的大家,想想看吧!